體驗海洋文化之美

分享海洋文化的相關資源。

« 澎寒害嚴重 鹿角珊瑚全死了 | Main | 具生態保育與海洋考古優勢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正式公告成立 »

珊瑚礁
2008/05/02,14:01
 藍色海洋底下的熱帶珊瑚礁,孕育了無數美妙的生命,令人目不暇給,但你是否可以想像,這大片繽紛的珊瑚礁,竟是由一大群不起眼的小生物所組成的嗎?
 所謂的珊瑚礁,乃是刺胞動物(Cnidaria)底下石珊瑚目(Scleractinia)的珊瑚蟲死亡後所留下碳酸鈣(CaCO3)質骨骼,歷經千萬年堆疊而形成的。
 石珊瑚在水溫常年都維持在23~28℃的海洋中才能夠存活,而由於牠們必須倚靠體內共生的共生藻 (Zooxanthellae)為食,共生藻需要光照才能夠行光合作用,因此珊瑚也必須生長在日照旺盛之處,再加上對溫度的要求,因此全球南北緯30度以內、水深50米以內的透光層海水,是熱帶珊瑚礁的主要分布地帶。
珊瑚礁除了石珊瑚所構成的主體以外,其他種類的珊瑚蟲也會留下各種形狀的骨骼;而如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底下甲殼綱(Crustacea)的蝦蟹類,以及軟體動物門(Mollusca)底下腹足綱(Gastropoda)的螺類、雙瓣綱(Bivalvia)的蚌類這些生物,也都能夠製造具備碳酸鈣質的外殼。這些動物死去之後的遺骸,若鑲嵌到珊瑚礁的隙縫裡,久而久之也融入成為珊瑚礁的一部分,而這些生物也令珊瑚礁的地勢更加崎嶇起伏,而這樣錯綜複雜的地形,則可以提供許多動物(例如章魚等)藏匿的空間,也進而誘引各種掠食者前來這裡覓食或定居。
Image 雖然珊瑚礁所處的熱帶海水所含營養鹽較貧脊,但由於養分在珊瑚蟲、共生藻、以及其他珊瑚礁生物之間循環不息,因此珊瑚礁生態系的產能足以支撐起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全世界的魚類,有高達三分之一的種類分布在熱帶珊瑚礁,而動物的種類目更佔海洋動物的四分之一。

繽紛多樣的珊瑚礁生物:

 珊瑚礁素有「水中的熱帶雨林」之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色彩鮮豔的魚類了!珊瑚礁魚類不僅具備了逗趣的外表和鮮豔的色彩,當中許多種類更是許多生物演化的優良示範。好比廣為人知的小丑魚與海葵間的互利共生,或者是三帶魚尉模擬魚醫生的體色,明目張膽偷咬大魚脆弱處的擬態,都可以在珊瑚礁中找到良好示範。
 除了魚類以外,許多無脊椎動物也充分地利用珊瑚交得天獨厚的環境。另外提到海葵,更著名的例子便是可將海葵移到螺殼上的寄居蟹了。此外尚有許多蝦蟹也分別可與珊瑚共生。

珊瑚礁的白化¬——滅絕或擴散?

 生瑚礁是現今地球上最古老的生態系之一,現存的造礁珊瑚祖先都源自於中生代的三疊紀(Triassic period)時期,伴隨著整個海洋生態系的發展而不斷延續到現在。在悠悠時間長河中,珊瑚礁見證了魚龍、蛇頸龍、與滄龍類的興衰,也歷經了白堊紀末期(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所造成的大滅絕而安然存活迄今。
 古老的珊瑚礁,近年來卻面臨了嚴重的生存危機,二十世紀90年代起,全球各地的珊瑚礁海域接連觀察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奇特現象——原本色彩豐富的各種珊瑚,竟然逐漸褪去了繽紛的色彩,整片礁區好像得了傳染病一樣逐漸轉為慘白,原本安然棲息珊瑚礁魚類以及其他生物也紛紛消失無蹤,最後僅剩下一片死寂,這就是名聞遐邇的「珊瑚白化」。
 經過學者研究,對珊瑚白化的原因現在已逐漸被瞭解。造成白化現象的原因很複雜,包括了海水溫度上升、日照過盛、紫外光強度掛過高、海水過濁、以及海水鹽度過低等等因素都是可能原因。珊瑚與其體內的共生藻 (Zooxanthellae)之間有著密切的依存關係,而珊瑚的顏色也並非珊瑚蟲本身所具備的,而是由共生藻所產生的;因此,珊瑚白化現象之所以出現,若非其體內共生藻的色素減少,便是共生藻的數量降低,或是這兩者共同存在。
 而關於珊瑚蟲喪失共生藻的機制,目前則推測可能是在強烈的日照或者高溫之下,珊瑚體內的共生藻無法進行正常的代謝作用、或者或產生對珊瑚蟲有害的代謝廢物,而這麼一來珊瑚蟲若不是被有毒代謝物毒死,便是因為拋棄了主要營養來源的共生藻而餓死。在珊瑚蟲死去以後,原地剩下白色碳酸鈣質的骨骼,這就是珊瑚礁白化的真相。
 台灣珊瑚白化最主要的案例,便是1984年核三廠開始運作以來,由於其出水口所排出的冷卻水較周圍的海平均溫度高出10℃,日夜排入海水之後,使得海水溫度上升,因而此後週遭恆春海域珊瑚礁開始大片白化、死亡,迄今尚未恢復。放眼世界,1997年至1998年、以及2004年至2005年的聖嬰現象,也造成全球許多海域水溫上升而導致珊瑚白化,大多數地區迄今尚未完全恢復。
 近年來討論熱烈的全球暖化現象,由於牽動全球海水的溫度起伏,因此也被認為是珊瑚白化的原因之一;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全球暖化後會使許多原本不適合珊瑚生長的海域溫度提升,因此珊瑚礁的分布區域將會擴張到比目前還大,因此全球暖化對珊瑚礁的影響,目前還有爭議。

珊瑚礁面臨的威脅:

 除了白化現象以外,許多地區的熱帶珊瑚礁也遭受著威脅,這些威脅已不同的方式與型態呈現,對珊瑚交所造成的衝擊也有所不同:
1. 自然災害:
自然界的氣候現象可能對珊瑚礁造成損害。例如颱風所帶來的巨浪,有時候可能會將珊瑚礁打碎,而大量的河水沖刷,也可能或稀釋海水的鹽度,而導致珊瑚生存。儘管如此,自然災害對於珊瑚礁的衝擊並不大,有時也能夠新珊瑚群體的建立。相較之下,後面幾項人為災害所產生的威脅都遠比自然災害大。
2. 過度撈捕:
對珊瑚礁魚類的過度撈捕又分為兩大類,當中一個類別的撈捕,主要是為供應水族業界進行活體販賣的觀賞類魚隻,其目標除了魚類以外,還包括了同樣具觀賞價值的若干蝦蟹、管蟲、珊瑚、海葵等。由於必須保持魚隻在水族箱內暫時存活,因此這類撈捕多半在海域中使用氰化物迷昏熱帶魚,使之昏迷之後,再予以拾獲。
雖然被捕捉的魚隻不久便會清醒,但是其鰓部多半已遭到相當程度的損傷,再加上減壓程序若未確實執行,也會對鱼隻造成衝擊,這些觀賞魚在人工飼養環境下,多半很難頤養天年。另一方面,觀賞魚時使用的氰化物雖然劑量很小,但仍有可能會波及周遭其他不相干的生物,而造成無謂的傷亡。上述的觀賞用撈捕多半集中在特定的珊瑚礁物種,因此容易造成部分生態區位的缺損無法填補。
另一種過度撈捕則是出自於對食用性魚貨的需求,漁民的撈捕過程往往伴隨著炸藥、電擊、以及施用毒藥等方法,或者是採用滾輪式底拖網,直接對整個珊瑚礁進行全面性破壞。
3. 泥沙沉積:
當颱風來時,水土保持不良的山區道路崩壞,土石流應運而生,但這所導致的災難並不只在於山區而已!當土石流入海之時,也同時夾帶了大力的泥沙,這些泥沙一旦隨著水流來到珊瑚礁區,往往會因自沉降而落在珊瑚上頭。
當上頭覆蓋的過多,珊瑚蟲無力清除之時,也同時阻斷了珊瑚體內共生藻行光合作用所必須的陽光。因此,遭到泥沙覆蓋的珊瑚礁無一等型一般,下次看到土石流的新聞,可別以為災害只發生在陸地上呢!
也會對珊瑚礁生態系造成難以挽回的衝擊。
4. 環境污染:
同樣地,河川的汙染也有可能對珊瑚礁海域造成衝擊,這這當中最顯著的案例,便是發生在日本沖繩宮古島海域。陸地上施用的肥料與殘餘農藥,跟隨著灌溉後的汙水排入海中,由於這些污水裡富含的氮與磷,恰好是藻類生長最需要的元素。而大量生長的海藻,恰好提供了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幼蟲充足的食物,而使得棘冠海星的數量遠比以前增加。而棘冠海星主要以珊瑚為食,大量的海星啃蝕了宮古島海域將近70%的面積。
5. 遊客:
遊客活動也可能會對珊瑚礁生態造成衝擊,缺乏公德心的遊客往往會將身邊的垃圾隨意投入海中,不僅造成污染,更可能造成生物習性的演變,(例如寄居蟹以筆蓋當作殼)或者是動物的傷亡(漂浮海上的塑膠袋很容易被革龜(Dermochelys coriacea)誤當做水母吞食而導致腸道堵塞)。許多海域海底堆積的垃圾甚至比珊瑚還要多。
而在浮潛與潛水過程中,許多沒有保育概念的遊客往往會僅憑一時的衝動,任意驚嚇、驅趕、捕捉,甚至是殺死各種魚貝。另外,由於認知不足,許多遊客會任意用手觸碰、或者用蛙鞋踩踏脆弱的珊瑚;甚至任意攀折較具觀賞價值的珊瑚。
此外,與多遊客對於觀光的認知往往只停留在「吃」的層面,因此許多具備觀賞價值的熱帶魚,竟然淪為桌上的菜餚(而且未必美味)。珊瑚礁生態系常見的海膽,也因為其生殖腺可被食用而幾乎滅絕殆盡。

正確的珊瑚礁旅遊認知:
1. 前往珊瑚礁海岸旅遊時,盡量避免食用當地珊瑚礁魚類或水生動物。
2. 不購買當地海生動物製品。
3. 許多脆弱的生物經不起人類的蹂躪,因此有機會下水參訪珊瑚礁時,記得保持適當距離,以眼睛觀察取代用手觸碰或者用腳踩。
4. 不要將垃圾以及廢棄物丟棄到海洋中,以免造成生物的傷亡。

延伸閱讀:
 在珊瑚礁生態系之中,除了珊瑚以外,礁岩上也常分布著褐藻、紅藻、綠藻等多細胞藻類,而許多色彩鮮豔的珊瑚礁魚類的主食便是這些藻類。食藻性魚類主要的進食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只吃草類本身的咬食,而另一類則具備了銳利的嘴喙,而連同部分礁岩等一起吞食下去。
 食藻魚類發展出各種方式來消化藻類,鸚哥魚便是利用咽頭齒來磨碎食物,而粗皮鯛則具備了類似像鳥類嗉囊一樣肌胃,可以吞入砂石來幫助磨碎藻類。有些雀雕與蓋刺魚雖無法直接消化纖維素,卻可以分泌胃酸來擴大藻類細胞壁孔徑,而直接吸取藻類細胞內的養分。另外還有些魚就像陸地上的草食動物一樣具備了類似盲腸的構造,內部含有豐富的共生細菌可以幫助發酵。
 由於藻類生長旺盛,食藻魚類清除礁岩上的藻類之後,恰好提供了珊瑚附著的空間,也減少了珊瑚礁生長存的阻礙。當人類過度獵捕珊瑚礁魚類之後,當地的珊瑚礁的生存空間也容易遭到藻類的侵襲,因此,千萬別以珊瑚礁魚類是華而不實的偷懶者哦!

http://www.biodiversity911.org.tw/ne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4&Itemid=13

迴響

發表迴響
 authimage
 
Accessible and Valid XHTML 1.0 Strict and CSS Powered by Life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