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人為活動 拯救海洋

Posted by s40311 on 02 五月, 2008 11:46

人為活動加劇,使地球環境面臨嚴峻的考驗,科學家現在將人類影響環境的焦點,從陸地、河川轉移到海洋。中國時報報導,科學家最近根據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繪製了一幅海洋環境地圖,地圖顯示,地球有百分之四十一的海洋,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影響,只有百分之四保持原始狀態。

 由二十名科學家組成的調查小組,首先畫出許多張地圖,並將海洋以每平方公里畫分出區塊,標示不同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狀況,接著將地圖重疊,畫出一張新的海洋環境地圖。

 這張地圖顯示,全球百分之四十一的海洋已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包括捕魚、航運、沿海開發等。影響嚴重的海域包括中國大陸東海和南海、西太平洋等。研究人員說:「幾乎每一處海洋都受人為活動影響,目前只有極地偏僻的冰原地帶,還保持原始狀態,但正面臨冰棚融化的威脅。」

 科學家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週刊,呼籲各國決策者採取行動。參與地圖繪製的哈爾彭博士說,只要立刻採取行動,海洋環境仍有機會扭轉局面。

 最近,國際科學家小組首次繪製一幅海洋環境世界地圖,把人類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歸為四大類,包括氣候變化、漁業捕撈、海運和汙染,結果發現,氣候變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海水酸化等問題,對海洋的影響最嚴重,漁業捕撈緊追在後。今天讀報專題,帶兒童了解人類活動對氣候、海洋造成哪些影響,以及海洋汙染和人的生活有何關係。

 人類活動造成氣候變化、海水溫度升高,使鯨魚、海豚的極地棲地縮小,食物來源減少。世界保育組織表示,氣候變化對鯨類非常不利,現在牠們有如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海水溫度變高,也意味魚類的新陳代謝變快,加重搶食的情況,導致食物供應不足,魚類生長和繁殖率減緩,不但衝擊其他物種,許多魚種也可能從人們的餐桌上消失。

 過度捕撈嚴重破壞海洋中的珊瑚礁,深海魚種繁殖的速度,更趕不上大量捕撈的速度。聯合國農糧組織統計,從一九九五年到二○○五年,深海捕撈數量增長七成五;日本人捕鯨、吃鯨魚肉的陋習,更助長捕撈風氣。

 除了氣候變化和漁業捕撈外,海洋還承受各種人為汙染,聯合國環境計畫署曾警告,海洋汙染八成是來自陸地,包括傾倒垃圾、排放汙水及海岸開發。海洋學家更有驚人發現:一大堆垃圾漂浮物正在北太平洋海面打轉,猶如一個「垃圾漩渦」!這些垃圾多半來自船舶、油井和陸地,約一億噸,把太平洋變成「世界最大的垃圾場」。

 航運業對海洋汙染也不能卸責。臺灣大學海洋所教授范光龍指出,船隻為防鏽、防生物附著,通常會使用化學塗料,含有化學物質和重金屬的塗料溶入海水,再進入魚類體內,最後重現在人類的餐盤。船隻航行燃燒燃料產生二氧化碳,也助長溫室效應。

 范光龍說:「人們大量使用石化燃料,產生二氧化碳,加速溫室效應和冰山的融解。現在的海平面比一萬八千年前高出一百多公尺,濱海居民居住、耕作的地方逐漸變成了汪洋。」

 「海洋在人類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交通、商業仰賴它,海中的魚類、海菜也是蛋白質和胡蘿蔔素、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海洋能使地球的能量達到平衡,洋流還可帶動溫暖的海水,不至於讓北邊的海水太冷,南邊的海水太熱。」范光龍表示,所有生物環環相扣,一旦海洋環境改變,人類也將面臨不可預測的變化,因此,維護海洋環境是兒童重要的學習課題。

資料來源:http://www.mdnkids.com/nie/nie_indicate/Unit7/W-970220-15/W-970220-15.htm

Information and Links

Join the fray by commenting, tracking what others have to say, or linking to it from your blog.



發表迴響
 auth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