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age looks plain and unstyled because you're using a non-standard compliant browser. To see it in its best form, please upgrade to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web standards. It's free and painless.

海洋休閒交流網

| 主頁面 | 資料夾 | 管理介面 |

« | »

化工剿殺海洋

s40255 | 02 五月, 2008 10:53

“這是一個大排污口,上面的工廠從廠里埋過來的。”他說,每天下午是放污水的高峰,“從這里連著大海,很遠的水面,都是紅色的,每天如此。”單描述著,像這樣能鑽進一個成年人的粗大管道,沿著海岸線,隨處都是。

  沿著管道上溯幾公里,出現了成片的化工園區。王文斌經常開車路過這里。“這里有響水縣、灌南縣、連雲港市三大化工園區,入駐的化工廠已經有上百家了。”連雲港市的官方資料顯示,到2008年,這里將形成達200余家大中型化工廠聚集的超大級化工園區。

  “建工業園區時,開過黨員會,我是黨員也參加了,當時我們就問建工廠對村子有無影響。幹部說沒有。”灌南縣堆溝村74歲的老人陳宋法掃完化工園區的大街回到家中,他一天的勞動可以得到5元錢的報酬。

  “對村子沒影響是假的。我們潮河的水每天都是通紅通紅的。群眾有苦沒處說,抱怨我們黨員拿了工廠的錢。”老人最憤恨的一件事情是,化工園區的人竟然對上告排污水企業的百姓進行了陷害,包括他的侄兒陳兆兵。

 

  “他們從村里的河里取了水樣,送到外面檢測後,發現水有毒,人、牲畜都不能吃。要化工園區的工廠賠償4萬塊錢。”陳宋法說,“化工園區管委會以這個為由,反告他們敲詐。”一些村民因此被關了半年,從此,村民們對化工園區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因告狀坐了牢的,不單是堆溝的村民,鹽城市濱海縣頭罾村支部書記賀紅士至今還服著兩年有期徒刑。“他帶著老百姓告狀,阻止建化工園區,為老百姓坐的牢。”頭罾村民周林說。2007年7月7日,鹽城沿海化工園區的吉華九分廠發生氯氣洩漏,把周林在中山河邊辛苦種的大豆全部熏死,“這已不是第一次,3月份,我養的魚被污水全部毒死。”

  他的妻子在一邊哭訴著,化工園區不久前拆掉了他家的房子,如今,莊稼、魚、房子全沒了,他不知該把妻兒安置在哪裡。

  籌劃著第三次搬遷的頭罾村民季先生冒著雨,又一次察看化工園區的排污溝。那是一條10多米寬的人工運河。“從化工園區通到大海,有十來公里長呢。”季先生在一個橋上停下來,再往前就是大海了,橋下深褐色的河水死了一般,慢慢東流。

  不僅是蘇北。向南,是從浙江沿海到蘇中密密分布的工業園區,向北,從江蘇贛榆向山東的膠州半島延伸,是青島市正在構建的黃島化工園區。繼續北上,可以看見河北黃驊的化工園區、天津境內更大規模的石化工業區。這條鎖鏈最後在東北沿海完整形成。

  化工園區的道路還在與排污運河平行著向大海延伸。巨大的廠房仍在建設,已經投產的工廠機器的轟鳴聲攪碎了海濱的寧靜。

  這種聲音穿過了從鹽城頭罾到連雲港燕尾港、贛榆的彎曲海灣,綿延不絕。

  不能吃的海鹽

  陸上的有毒污染物經河流入海,通過沿海鹽場曬制的海鹽,又循環到人們的餐桌上

  貝殼死了,魚死了,當污水經過成百上千的江河匯流入海後,大海里的鹽還能吃嗎?

  2003年12月,福建廈門、福州等地曾發生過海水污染導致食鹽不能食用的傳聞,引起市民搶購食鹽,市長最後親自出面闢謠說,福建省的食鹽全部由本省生產,主要生產地在惠安、莆田、同安。市長說福建海域當年沒有發生過任何海洋污染事件,傳聞是假的。

  然而,人們對大量陸上污水排入大海,導致大海受污,影響海鹽生產質量的擔心並不是沒有根據。

  2006年12月,廣東省汕尾市鹽業部門組成檢查組,對全市各地的鹽業生產情況檢查後發現,全市多數鹽場用以曬鹽的海水均受到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生產出來的海鹽色黑、水分多、雜質多,微量元素超標,不符合國家綠色食品認証標準。

  檢查組在該市陸豐檢查時發現,一些鹽場曬鹽的海水很渾濁;有的鹽場附近的海水受工業污水污染,水質較差。

  廣東省湛江市也進行過同樣的鹽業生產檢查,發現一些私人鹽場偷偷抽取地下鹵水曬鹽,只有一個結晶池。鹽業部門的檢查人員說,這樣的做法會受到海水養殖和近海污染嚴重影響,生產的鹽有害物質增多,各種有害物質混合在一起,根本不能食用。

  陸上的有毒污染物經河流入海,毒死的不僅是海洋生物,通過沿海鹽場曬制的海鹽,循環到人們的餐桌上。人們自己排放的毒果經過循環之後,可能又回到了製造毒果者的體內。

  江蘇省銀寶鹽業公司下屬的新灘、灌東、頭罾等幾大鹽場就與鹽城、連雲港幾大化工園區為鄰。一塊塊方格狀的鹽田與排放著污水的工廠隔牆相鄰。

  “我們生產的海鹽早就不用做食鹽了,全部只能作工業用鹽。”守著高高的鹽山,新灘鹽場的老王看著紅紅的鹵水,“鹵水從大海里抽上來,要經過幾道工序才到這里,可就是這樣,我們也擔心不幹淨。”

  在太陽的照射下,白花花的鹽粒從鹵水里長出來,像一朵朵小花。

  2004年2月,化工園區剛剛建設時,時任江蘇省鹽業集團公司董事長的王德善有次在銀寶公司的講話上,專門提到了由於受工業污染的影響,海鹽生產質量和數量都在急劇下降。

  “我們是不吃自己生產的海鹽的,我們也買外邊公司生產的鹽。”雖然自己鹽場所在公司也生產加碘鹽,但老王看著一天天擴大的化工園區,不免心有余悸。

  從前,黃海里有一種虎頭鯨,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灌河是江蘇海岸線唯一沒有建河閘的河流,這是為每年虎頭鯨向洪澤湖洄游產卵準備的。

  可是,2005年後,虎頭鯨再也沒有來過。

  下一個渤海是誰?

  “渤海早就成了死海。”多位海洋專家估計,如果要使渤海“復活”,要用200年時間

  幾天之前,江蘇省灌南縣堆溝村民周文重再次發來沉重的短信:“我們怎麼辦?”

  焦慮的不只是他一個人。2007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高之國再次呼籲加快渤海區域性環境保護立法進程。

  “環渤海地區正在成為中國三大經濟圈之一,渤海的生態環境也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近海海域局部污染嚴重、污染範圍持續擴大,局部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漁業資源趨于枯竭,赤潮、溢油等海洋環境災害頻發。”高之國憂心忡忡。

  據他掌握的數據,渤海是國內污染最嚴重的海域,每年遭傾倒57億噸有毒的骯髒廢棄物與20億噸固體廢物。北京與天津的一些海鮮店,已不再購進污染地區的水產品。注入渤海的53條河流已經有43條屬於嚴重污染。

  中國官方統計數字顯示,環渤海水域的重金屬含量已經超出正常水平的大約兩千倍。在排污口附近方圓幾海里內已經沒有魚類生存。

  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07年上半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通報顯示:陸源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現象有增無減,排污口鄰近海域海水質量持續惡化,渤海沿岸減排壓力尤為突出。

  這份報告稱:“對全國500多個陸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狀況及鄰近海域生態環境實施了全面監測。約77.1%的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比上年同期增加18.2%.四個海區中,黃海沿岸超標排放的排污口比例最高,達82.8%,東海79.8%,南海73.0%,渤海71.7%.

  “排污口日平均排海的污染物總量為9230噸,比上年同期增加6.7%,主要原因是部分排污口排海污水中的化學需氧量(CODCr)濃度較去年同期增高;排海污染物中,約有41.6%進入海水養殖區,只有10.9%排入排污區。”

  2007年7月,山東省海洋漁業廳發布了《山東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公報稱:“污染區域主要分布在渤海灣南部、萊州灣和膠州灣局部海域。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近岸港口、黃河、小清河、漳衛新河入海口和沿海企業排污入海口等周圍海域污染較重。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比較脆弱,萊州灣生態系統處于不健康狀態,黃河口生態系統處于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在水體營養鹽失衡、生物群落結構異常和生境改變等。”

  受污的海洋對於山東省創造“海上山東”的計劃,將會是最大的障礙。

  2005年8月22日,江蘇省環境保護廳發布了2004年度《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監測結果表明,2004年該省近岸污染面積較上年增加了498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的I類水比例則從2003年的20%猛然下降,僅剩下4%.

  “渤海早就成了死海。”高之國希望通過立法讓渤海復活。

  多位海洋專家估計,如果要使渤海“復活”,要用200年時間。

  從正在大興土木的化工園區和一江黑水向東流的情景來看,任何一個中國海都有成為下一個渤海的可能。

  [開篇語]

  中國水危矣!

  我們不是在預測未來,我們是在發出警告!一個基于我們的記者行走于中國江湖的新聞調查,一份緊急的報告!

  從炎炎夏日開始,到深秋葉落,本報多位記者跋涉于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行走于太湖、滇池,從眾川之祖的青藏高原,到渤海、黃海之濱,從流淌于大地上的河流、湖泊、近海,到藏于地層的潛流,進行了全方位的、持久的、縝密的調查。

  你會看到,今天中國的水系是如何的千瘡百孔,如此的岌岌可危,又是何等的悲愴可憐。

  對於水,人類的所有文明都極盡譽美與阿諛之詞,它孕育了人類的文明,賦予了人類生命。每一滴水,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川誕生的時候,它們都是一樣的:晶瑩、剔透、純潔而冰涼。但當它不再蕩起浪花、濁臭如漆時,水何堪以為水,水何堪以為美。

  水之危機不是孤立的。由水危機帶來環境危機,帶來的人、動物、植物,包括所有的生命的生存危機,進而擴展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危機。

  這是中國的困局:貧困───發展───資源需求───環境崩潰。“發展”是無法忽略的要求;但“限制”是一條救贖之道。取與舍,迂回與前進,崛起與沉伏,循序與無道,竭澤而漁還是涵養山川。怎樣對待一滴水,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更關涉一個社會的道德、倫理和價值觀。

  河川之危,無異于國家民族之危。水,以其柔軟和無形,將中國人的命運捆綁在一起。前面有兩條路:要麼一起成功,要麼一起失敗。

  或許,正是因為前途無路,才需要找一條路。十七大建設生態文明的設想,讓我們看到,充滿發展渴望的中國,正在思考,正在選擇一條更好的道路。

  星空燦爛,嫦娥一號遨游于星海之中。它應該向地球多看一眼的,那個將它送上天際的星球,那一塊土地,那塊土地上的人。

  人類搶先知道了只屬於上帝的秘密:地球是已知的被大氣、水、土壤覆蓋的唯一的星球,在宇宙中,它是多麼的脆弱和渺小,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生活在一個系統中。而這個系統一旦破裂,將難以彌合。

  拯救水,拯救江河湖海的美麗,是我們無法逃避無可辯駁的使命與命運。

http://news.sina.com/c/2007-11-02/040914222272.shtml

發表迴響

標題

內容

暱稱

電子郵件

個人網頁

 authimage


Valid XHTML 1.0 Strict and CSS.
Powered by LifeType
Design by Book of Sty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