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台媒報道,臺灣中山大學特別成立“亞太海洋研究中心”,在臺灣本島和離島海域,記錄超過150種海蛞蝓,更發現有10種新種海蛞蝓。負責這項研究的臺灣中山大學教授莫顯蕎表示,未來將進一步研究海蛞蝓不怕毒的特性,應用於生物醫療的可行性。

  莫顯蕎說,海蛞蝓是海中的無殼蝸牛,由於缺乏外殼保護,多彩的海蛞蝓軀體演化出含有劇毒性的物質和鮮豔色彩,有“海底寶石”之稱;而全球大約有2700到3000種海蛞蝓;臺灣中山大學的亞太海洋研究中心,則是在澎湖西南海岸發現了豐富的海蛞蝓,一年來共累計記錄了61種,占臺灣及離島種數的4成。

  莫顯蕎指出,海蛞蝓靠著海棉和水螅維生,還能連同水螅的帶毒刺細胞一起吞入,進一步轉為自身的防衛系統,卻沒造成任何傷害,因此也將評估這個特性應用在生物醫學的可行性。他說:在海蛞蝓的身體上有一些化學分泌物,很可能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功能,我們也希望把那些化學物質,可以用於細胞的消化(存活)研究,譬如說癌細胞的消化(存活)。(來源: 中國臺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