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四月, 2008 11:52
台灣海洋環境的破壞,主要仍是過漁、污染及棲地破壞。國人愛吃海鮮,更愛吃活海鮮、魚翅、海馬 ...等等,而且吃的種類有夠多,可以說到了無所不吃,愈稀有愈流行,即愈貴的地步。由於市場需求,必然使得台灣漁獲的壓力高居不下,由光復時的兩萬公噸到今天的135萬公噸,早已超過最適的捕獲量。這個數量其實還未加上許多場外交易的漁獲,以及龐大的釣魚、養魚、潛水獵魚等休閒活動中,人們從海中予取予求難以計數的數量,長此以往,魚源不枯竭才是新聞。(圖三)
此外,河口及海岸地區承受來自河川及陸地的污染,在海流擴散不良的西海岸每每造成遍地魚屍,牡蠣變綠,文蛤暴斃等的新聞事件更是屢見不鮮。再加上為了發展科技島,加速經濟建設,每每挑選土地成本最低廉的海岸溼地來闢建工業區、淺海養殖、海岸遊憩、人工海堤、港埠等等,使得許多原需仰賴海岸溼地、潮間帶、潟湖、河口來孵育成長的海洋生物,在棲地消失、棲地碎裂的情況下,無法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史。(圖四)
台灣原本擁有豐富生物的自然海岸正快速地在轉型成以人工化海堤及消波塊所圍繞的人工海岸,「寶」島即將變為「堡」島的惡夢可謂為時不遠矣。
資料來源:http://vm.nthu.edu.tw/science/shows/ocean/ocean1/inde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