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貝俗稱西施舌或西刀舌,是一種有兩片殼的二枚貝,長大後有五到八公分長,形狀是長橢圓形,台灣中南部西海岸,以及主要河川的河口都有。

本省產的西施舌有兩種,體形不太一樣。產在西海岸的殼,上端比較圓,一般叫牠闊嘴產在河口的殼,上端比較尖,一般叫尖嘴。兩種都喜歡埋在沙裏,深度在十五到四十五公分之間,靠過濾水裏面的浮游藻類而生。

西施舌味道鮮美,產量不多,是高經濟價值的食用貝類。早期在淺灘圍上竹籬養殖,種苗靠天然採收供應,但是供不應求,養殖面積大。後來人工繁殖的技術成熟了,才能大量供應種苗,養殖面積也不斷擴張,分佈在彰化縣的線西、王功、鹿港,雲林縣的台西、口湖,嘉義縣的東石,台南縣的七股,高雄的林園,以及屏東東港等地。由於味道鮮美,近年來成為海產的寵兒。

不料75年1月2日,高屏地區發生西施舌中毒事件,有兩人死亡,四十多人中毒。吃了西施舌三十分鐘之後,中毒的人就感覺口、唇、舌頭和臉部發麻和發熱,隨後蔓延到頸部、胳膊和手腳。這時候麻木更加厲害,變成麻痺、運動困難,更嚴重的話,身體還失去控制、講話困難、流口水、頭痛、口渴和嘔吐,甚至在十二小時內死亡。

根據一般經驗,水產食物的中毒原因是由細菌引起的,或是由病毒、重金屬以及天然毒所引起。且食物中毒通常發生在夏天,而西施舌集體中毒事件卻發生在冬天,更令人注目。調查結果,禍首是小小的渦鞭毛藻。

渦鞭毛藻是一種浮游生物,有長長的鞭毛,可以左右擺動來游泳。這種藻類很多帶有粉紅或紅色的色素,當大量繁殖的時候,浮在水面上的渦鞭,在太陽光底下顯現暗紅的一片,也就是所謂的紅潮。

渦鞭毛藻含最厲害的麻痹性毒,吃了西施舌以後,毒性逐漸被濃縮而累積在體內,愈積愈多,形成劇毒。

這種毒藻數目達到一西西海水中含有兩百個時,就可以讓貝類帶有毒性,使吃的人中毒。引起這次事件的養殖池水內,每一西西內竟然發現一千兩百五十個渦鞭毛藻,實在可怕。事件之後,很多人不敢吃西施舌,使得價錢暴跌。甚至其他水產的消費也大受影響,真是台灣水產界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慘案。

   資料來源: 陳鎮東(中山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