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這個字拆開了,代表了水是生命之母,是生命的搖籃。這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主席Federico Mayor所言,就現代科學的知識而言,海是地球上各類生命的起源,其功能就好比是胚胎中的羊膜水一樣,需仰賴它來孕育出各類的生物。

  對人類而言,海洋更是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不但提供食物,也是人類為了疏散人口,拓殖新大陸以及和不同種族相互交往的必經之道。目前全世界更有近2/3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只有幾百公里的海岸地區,利用這佔了地球90%生物與非生物資源的海岸地帶。如果地球上沒有海洋,地球就會和火星一樣,一片荒漠,了無生機。

  從生物多樣性的觀點來看,很少人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其實遠比陸地上的,來得更為豐富珍貴。如目前所發現的34個動物門中,海洋其實就佔了33個門,而且其中有15個門的動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的環境,包括約卅年前才在深海熱泉所發現的鬚腕動物 (Pogonophora),和這幾年才在龍蝦觸鬚上的環口動物 (Cycliophora)。相反的,34個動物門裏只有13個門可以棲居陸地,而其中只有一個有爪動物門是只分佈在陸地上(請參見海洋無脊椎動物之特色)。這個懸殊的比例顯示其實海洋才是保存了地球上絕大部份生物多樣性的地方。它所能提供人類未來探索學習的機會,和利用這些多樣性的潛力,要遠比陸地上的生物多樣性來的更大。這是因為血緣關係愈遠的生物,它們彼此間基因的歧異度和生物的特性差異就會更大的緣故。最近隨著深海採樣工具的不斷進步和一些最新的探勘報告,科學家已預測在大陸棚的海底或更深的海域所孕育的物種可能高達百萬種之多,這不禁令人想起前人所云:人類對「內太空」的了解恐怕還不如「外太空」來的多。

  這些經長期演化而來,豐富多種類的海洋生物不但提供人類食物、醫藥與休憩等多功能的需求,也藉由保護海岸、分解廢棄物、調節氣候、提供新鮮空氣等等,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維生系統。這些多樣性極高的海洋生物大多分佈在俗稱「海中熱帶雨林」的珊瑚礁或是紅樹林、陸棚、海草床及河口等沿岸地帶,而這狹窄的沿岸地區,卻又最容易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與破壞。據估計到2020年人類對沿岸及海洋環境之需求,包括再生性資源、廢棄物處理,生活空間及農工業之發展等更會達到目前的兩倍。因此維護海洋生態已是目前各國皆有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