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海洋文化之美

分享海洋文化的相關資源。

« 【文化】野柳淨港過火文化祭──水裡來,火裡去! | Main | 海洋發現與探險 »

海洋歷史
2008/03/28,14:03

台灣四面環海,但是我們對海又瞭解多少呢?我國雖然東臨大海,有很長的海岸線,但一向是大陸國,明清更有海禁,視海為屏障,如同護城河,閉關自守,終被洋人以海為載體,以船堅砲利所打開。民國38年政府遷台,仍然以海防為重,除當地漁民外,學校和研究機關的研究人員都須向警備總部申請核准,才得以出入海岸,一般老百姓均不得其門而入。直至民國76年解嚴,海上活動才有了轉機。

回顧台灣海洋生態之研究歷史,最先以漁業為主,次為環境監測,終至環境保育為重,最近則開始涉入國際合作。海洋生物學者的研究,一向以提供國民動物性蛋白質為己任,以台大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與漁業組為例,碩士學生的論文也多半與漁業有關。國內各大學及各研究單位在農委會支助下,進行諸多以漁業為重點的研究,例如各種經濟魚種之族群判定、生殖、生長、食性、棲地等的研究、人工魚礁的設置、海域漁業資源或漁場的調查等等。現今黑鯛的淺海養殖、種苗放流,人造衛星的漁況報導及娛樂性的海釣都是漁業相關的海洋生態研究的重點工作。

隨著工業發展,電力需求增加,而有核電廠的興建。民國60年代起,核電廠在石門、國聖建廠,也因而開啟了一系列的海洋生態研究,包括水文、水質、浮游動植物、底棲生物、魚類、漁業等。在此研究的期間,又適逢布拉哥油輪於基隆嶼外海觸礁,造成嚴重的油污染事件。由於這個監測計劃收集了不少資料,而得以了解油污染為害的情形。核三廠在南部墾丁建廠,及每年夏天發生的珊瑚白化事件,促使台電支助學者執行了許多有關珊瑚本身以及珊瑚礁海域生態的監測研究。最近核二廠有秘雕魚事件,即出現脊椎骨變形的花身雞魚,引發國人的廣泛關切及疑慮,後因學者的深入研究而得以平息。核四廠的規劃與興建也支助許多海洋生態方面的研究。此外如中油永安LNG接收站海域生態調查,事業廢棄物海拋或海埔地的開發等對海域生態之影響,這類研究都以環境背景資料的收集及監測為重點。

台灣創下經濟奇蹟的同時,也帶來海域污染,如高屏溪等河口的死魚事件、二仁溪的綠牡蠣事件,花蓮中華紙漿廢水污染,以及油管洩油污染等事件。民國76年,環保工作由衛生署的環保局提升為環保署之後,有了新局面。許多開發案,導致了許多可觀的研究成果。

隨著生活水準提升,民眾觀光旅遊市場的需求日增,而有一系列觀光局支助的海域資源調查研究。調查範圍遍及全島(墾丁、東北角)及離島(蘭嶼、綠島、澎湖)。墾丁國家公園成立之初,也投下不少人力、物力做海洋生態調查。最近澎湖綠蠵龜的保育研究,台灣西海岸的紅樹林復育等研究,都以保育為重。新竹香山填海造地、台南七股潟湖濱南工業區設置案所引發的環保抗爭,也是環保理念提升以後所形成的保育與開發之間的衝突。

至於國際合作方面,從早年的貽貝監測,到目前國科會所支助的KEEP, LOICZ…等都是俱「國際思考,地方行動」的全球變遷的相關研究。

由以上的回顧,可以看出台灣海洋生態的研究是被經濟開發所催生,以致研究走在產業之後。原因之一是早年學者雖有心做研究,但大環境尚不能配合,也就只好利用經濟開發的需求,力爭研究的機會。目前海洋生態之研究,距離學術引領產業開發,資源之合理運用的程度,尚差一大步,亟需大家努力。

資料來源http://bc.zo.ntu.edu.tw/proj_200011/appendix1_1.htm

迴響

發表迴響
 authimage
 
Accessible and Valid XHTML 1.0 Strict and CSS Powered by Life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