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海洋文化之美

分享海洋文化的相關資源。

« 海洋之子:阿美族的海洋文化 | Main | 飛魚祭 »

海洋文化
2008/03/28,14:00
海洋文化的內涵包括有:漁業文化、魚食文化、漁村文化、海岸、航海、船舶、海權、海洋文學、海洋藝術(音樂、美術)、海洋信仰、海洋習俗及節慶等。


  海洋文化深藏在國人的生活之中,國人嗜食海鮮,飲食文化中即表現出海洋的氣息,而且祭祀拜拜之對象,大部分為保護漁民海上作業平安的神祇。表現在建築方面,如沿海老屋緊密相連,鐵石窗框呈現出避風防砂、抵禦海盜之結構。解嚴以後海禁開放,國人親海機會增加,沿海地區也漸將各地海洋文化的特色表現出來,如東港黑鮪季,南方澳鯖魚節,茄萣烏魚節,台南虱目魚節等海洋文化已逐漸蔚為風潮。

一、海洋特性與海洋文學
  所謂海洋文學,通常是指以海洋為題材或根據在海上的體驗寫成的文學作品。但有學者認為這樣的作用還稱不上基於世界共識的“海洋文學作品”。真正意義上的海洋文學是,主題與海洋具有的特性密切相關,並受海洋的特性支撐的文學作品。給人們的心靈帶來特殊的文學興趣和感動的海洋特性,也就是人們在理性、感性和意志方面對海洋具有的特殊興趣。理性興趣層面的海洋文學作品,主要以研究和觀察廣闊的海洋空間及現象為主題。


  二、西方海洋文學
  西方的海洋文學極為發達,從早期荷馬(Homer)的史詩《奧德賽》(Odyssey),到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白鯨記》(Moby Dick),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以及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海洋三部曲:《海風下》、《海之濱》、《週遭之海》(臺灣版譯為《大藍海洋》)。《奧德賽》講述的是特洛伊戰爭中的英雄「奧德修斯」,在戰爭結束後從海上返鄉的經歷;《白鯨記》敘述捕鯨船長與巨鯨莫比敵之間的搏鬥;《老人與海》藉著老人與魚的拼搏,展現了從容面對失敗,並在失敗中汲取重生力量的經過;至於海洋三部曲,則展現出對大海的智慧與關懷,以文學的筆觸為載具,帶領諸人對神秘莫測的海展開對話,透過專業而深邃的海洋知識,展現出屬於海的神秘與無窮的魅力,也啟發我們的視野。這些作品闡述海洋與人類的關係,令人深深著迷與感動。


  三、台灣海洋文學
  台灣雖然沒有出現如此宏偉的巨著,但台灣及其所屬島嶼四面環海,照理說與海洋有關的作品應該也很多,值得去吾人發掘、去創造;並透過這些文藝,引導國人從小培養對海洋的興趣,進而開發海洋、保護海洋。


  近人廖鴻基先生曾經從事捕魚工作,後來投入文學創作,他就他的生活體驗以及在海上的觀察,寫成《討海人》、〈丁挽〉…等作品,生動地刻畫出魚兒鶼鰈情深,至死不渝的性情,受到文壇肯定;其他如夏曼‧藍波安的《冷海情深》透露了與大海相濡以沫、渾然一體的情感。劉克襄《自然旅情》、黃春明《看海的日子》、王拓《金水嬸》、東年《失蹤的太平洋三號》以及杜披雲《風雨海上人》等皆是各有特色的臺灣海洋文學佳作。  

 

資料來源:  http://sea.ntou.edu.tw/04acculturate/acculturate02.php

迴響

發表迴響
 authimage
 
Accessible and Valid XHTML 1.0 Strict and CSS Powered by Life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