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法談海洋生物多樣性之新
二、生物多樣性公約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之發展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一次締約國大會根據公約第五條「應對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地區進行合作」之規定,而授權由科學、技術與工藝諮詢附屬機構(Subsidiary Body on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Technology Advice,簡稱SBSTTA)籌備訂定有關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的五項方案,該方案進而在雅加達召開的第二次締約國大會被議決通過成為第Ⅱ/10號決議案,稱為「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之雅加達委託方案」(Jakarta Mandate)。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對於整體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的養護與永續利用訂立一總體目標,該目標總共分為整合海洋與沿海區域管理、建立海洋與沿海保護區域、永續使用海洋與沿海生物資源、培育水生動植物、外來物種等五個方案主題,其發展要點臚列如下:
- 整合海洋與沿海區域管理(Integrated Marine and Coastal Area Management,簡稱IMCAM):有鑑於目前對於海洋與沿海資源管理享有權利之國家並不是均有能力養護海洋與沿海生物多樣性,因此除了要改變各國環境管理規劃者注重使用之外,提出一種包含預防措施與生態管理原則等適合的環境管理模式就成為各國所需面對的課題,而IMCAM將是一個可以增加參與者預防、控制與減低人類在海洋或沿海活動所產生之負面衝擊,以及致力於恢復退化之沿海區域決策過程的機會。因此包括資源擁有者、管理者與使用者、非政府組織及一般大眾等擁有公私資源的決策者均是參與者。而此一植基於社會全體的管理模式已經被進一步證實它的潛力與重要性,因此整合管理計畫不論是在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均被視為是一有效的工具。再者,IMCAM的重要內容尚包括沿海區域採礦與施工、水中動植物的栽培、紅樹林管理、海洋休閒娛樂、漁業與海岸相關活動等所造成之自然界變化與生存環境破壞或退化,進行恢復海洋生物資源物種的培育與追蹤防止產卵棲息地之退化。除此之外,締約國大會更要求秘書處選定發展IMCAM的區域與國家層級。為此,「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已經提出「海洋與沿海生物多樣性之三年期計畫工作」,秘書處將依此計畫提出生態影響評估之發展準則,以查明人類與自然之影響關係。
- 建立海洋與沿海保護區域(Marine and Coastal Protected Areas):「雅加達委託方案」中規定為顧及「生物多樣性公約」之目標,應在IMCAM架構下,對於海洋生物資源惡化的棲息地,選定海洋與沿海保護區進行重要的法律規範與約束,且此規範應強調保護生態機能與特定物種之生存。在各國與區域間均致力於促進IMCAM的背景下,連結海洋與沿海保護區、其他養護區及生態保留區,與習慣國際法採取相同之步調,對於不同層面的養護管理海洋與沿海生物多樣性資源,提供有用的與重要的管理工具。
- 永續使用海洋與沿海生物資源(Sus-tainable Use of Marine and Coastal Living Resources):著眼於世界漁業資源以及紅樹林、珊瑚等物種因過渡開發所面臨之耗竭,在社會利益與生態完整兼顧的方式下,全面達到養護與長期使用海洋與沿岸生物資源的目標。「雅加達委託方案」中即提出應立即擴展對單一物種在生態原始過程(process ori-ented)的調查評估,並在此基礎上研究生態發展過程與機能,以查明生態學所面臨危機的過程。希望藉由跨學科之專家小組的發展研究模式,對於永續使用海洋與沿海資源有所幫助,並在未來進一步適用在永續使用陸地與海岸資源的發展上。
- 水生動植物的人工培育(Mariculture):水中動植物即包括海草、蚌類、牡蠣、小蝦、明蝦、鱈魚與其他魚類等。水生動植物的人工培育雖可持續提供豐富的蛋白質並促進當地社會之經濟發展,卻也導致自然棲地的退化或滅絕、抗生素或營養劑在水生動植物的濫用、意外引進外來物種而與當地物種產生置換、運用生物科技導致遺傳基因的改變等結果。「雅加達委託方案」則提出各國有責任採取預防措施,對於引入外來物種較多之地方進行評估與監測計畫,並應優先鼓勵培育本土物種,同時發展有效的圍堵技術。締約國應以增加物種數量及規劃海洋牧場之行動來提倡與改良本土海洋物種的遺傳構造知識。顧及飼養種群在遺傳與生態學上之互相影響,應根據合理的遺傳原則與考慮本土物種數量上的選擇等知識,使用在繁殖物種上的管理,透過頻繁的養殖廣泛的將物種數量恢復過來。
- 外來物種(Alien Species):外來物種的侵入是一項嚴重的國際問題,其影響所及不只是生物的多樣性被破壞,對人類與動物的健康以及農漁業也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且外來物種的侵入也將使風險評估加入更多不確定的因素。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8條第h款中就表示締約國應盡可能防止引進、控制或消除那些威脅到生態系統或物種的外來物種。而在現行撲滅與控制海洋與沿海環境中之外來物種,以避免影響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技術就是嚴格阻止外來物種之引入。因此「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在「海洋與沿海生物多樣性之三年期計畫工作」中,將完全解決外來物種對於生物多樣性所帶來之衝擊、查明現行法律文件或公約對於防範外來物種之漏洞、以及建議在締約國國家報告中增列因引入外來物種所引起之事故之「突發事件清單」(incident list)等三個項目列入三年期工作計畫之完成目標中。
三、國際間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之行動與展望
國際間目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完成或著手制訂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畫,這也是全球第一次對自然資源管理進行綜合性並且範圍廣泛的規範。但從過去幾份研究報告顯示,人類的活動仍快速的毀壞海洋生物多樣性,例如深海生物多樣性的一般課題,以及在國家管轄範圍以外的深海底和公海中的基因資源等具體問題,均引起重大的關切。它們不僅涉及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而且涉及適用海洋科學研究制度、養護和管理公海生物資源的責任及一般養護與永續發展利用海洋生物多樣性等事項。基此,國際社會除了在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目標積極發展外,更經由聯合國達成一些基本的共識,內容包括:
- 通過教育方案與宣傳進一步提高公眾對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了解;
- 迅速制訂執行保護和持久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國家策略方案;
- 考慮做出適當安排以獲取基因資源,和公平公正地分享由這些資源所產生的惠益;
- 成功落實機構間合作之概念,盡量達成各種合作備忘錄或區際合作方案,例如各種區域海洋方案以及陸源海洋污染全球行動計畫等聯合工作方案;
- 徹底發揮全球環境基金的功能,並且對解決具全球指標性和重大意義的海洋環境問題做出寶貴貢獻。
四、建議(代結論)
環境的保護和管理是一個涉及國際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複雜問題。在過去的二十年當中,人類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通課題,應當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考慮,並透過國際間合作,同步協調進行。誠如聯合國「21世紀議程」所言,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有助於實踐永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在國際社會如火如荼展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規劃的同時,對本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及保護工作均相對薄弱的我國自不能也無法置身於國際潮流之外。因此,本文在此提出幾點建議我國目前可以配合國際公約與國際行動所採取規劃進行之行動目標,計有下列幾項:
- 制訂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評估標準和保護規範,編制台灣海洋生物名錄,對瀕危物種的現狀進行調查與系統研究;
- 加強自然保護區外之海洋物種的保育,並進一步制訂中華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條例,保護普及或本土稀有之海洋物種;
- 建立海洋生物多樣性資訊與監測系統,開展本土海洋生態物種的長期監測,進而與世界相關之海洋生態資訊監測系統組織連結;
- 積極展開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或區域合作交流,在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轉讓、人員培訓等領域進行政府間或非政府組織之合作,以另一種形式擴展我國外交空間。
Information and Links
Join the fray by commenting, tracking what others have to say, or linking to it from your blog.